

在小红书上,塘桥滨江已经成了不少人打卡浦江东岸后特别推荐的“宝地”。这里也许并非最热门的一段,但美景、惬意感却丝毫不输,是骑行休闲的好去处,沉浸其中还能阅读塘桥往昔与今朝的深情对话。
如果把张家浜塘桥段绿道作为首站,路边的“张家浜故事”和“塘桥生态科普画廊”,宛如时光的窗口,再现了康熙年间的开挖场面。
曾几何时,这里是人人掩鼻的“臭水浜”。而如今,绿水悠悠,宛如一条灵动的绸带,在城市间蜿蜒。2023年,那环绕塘桥辖区的10公里“O”环形步道,更为张家浜注入了新的生机。

骑上单车,转过浦明路的街角,上海轮渡“塘桥渡口”的候车大楼便撞入眼帘。这座1936年建成的候船室,犹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走进其中,墙壁上陈列着从1922年的公安号到2024年的11电动船,构成一部生动的轮渡进化史。自清朝的浦东塘工善后局起,塘桥就与上海百年轮渡紧紧相连。船型的更迭、码头的变迁、渡口体制的变革,每一个细节,都是这片土地发展的生动注脚,是独属于塘桥和眷恋它的人们的珍贵回忆。

站在“塘工局轮渡航线图”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从塘工局到上海轮渡,从清代公文到早期股票,还有那历经岁月的塘桥渡口码头改建记录,每一样都承载着时光的重量。轮渡高峰期,我们随着人群登上钢制甲板:左边,浦东新区防汛闸门的铸铁大门带着岁月的斑驳;右边,江面波光粼粼,码头上那一排排数百个系船柱,用斑驳的锈迹书写着光阴的故事。
沿着塘桥滨江步道南行,“中栈船坞”旧址上的中远海运大厦,宛如一座闪耀的丰碑。它矗立在曾有“远东最好坞”美誉的董家渡船坞旧址之上,承载着历史的荣光。
大厦那流线型的轮廓,恰似一艘蓄势远航的巨轮,将航海文化与现代办公理念融合了起来。2018年竣工的它,荣获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大厦下方,保留着曾经的巨大船坞。船坞深10米,内壁钢筋混凝土上的水位线,宛如岁月的刻度,记录着往昔的繁忙。
骑行途中,南浦大桥的钢索斜拉塔映入视野。1991年12月1日通车的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首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其主桥一跨423米过江。这座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不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上海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者。

不远处的南浦广场公园内,大型不锈钢雕塑“纽带”尽收眼底,雕塑后面是8000平方米的开阔大草坪,环境安静宜人。2023年的“拆墙透绿”工程,让公园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为人们带来了更美好的游园体验。
一路的骑行轨迹,串联起的不只是沿途的风景,更是张家浜从黑臭到清澈的新生,是渡口从古朴到现代的跨越,是船坞从繁忙到怀旧的转型,是大桥从实用到地标的升华……
原标题:《东岸滨江骑行格外惬意,小红书博主又为何钟爱这一段?》
栏目主编:戎兵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