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桐梓九坝镇:从“灰头土脸”到“候鸟天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5:04:00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黄干溪康养园,晨光微露,凉风习习。

重庆游客张玲漫步在花海之中,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在花间采蜜,25℃的清风裹着淡淡的花香拂面而来,她忍不住举起手机,拍下连绵起伏的花海,配文“天然空调房”,轻轻一点——朋友圈瞬间被点赞刷屏,仿佛整座山的清凉都涌入了屏幕。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游人如织、花香四溢的“诗意栖居地”,三年前还门前冷落、无人问津?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车辆驶过,行人“灰头土脸”,避暑不成,反倒要“避尘”。

“谁愿意来?”当地居民杨国旗回忆往昔,仍直摇头,“那时候别说游客,连我们自己都嫌弃。”

改变,始于一场干群携手的“环境革命”。2022年,九坝镇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算账会”。镇党委书记赵德富摊开账本:过去三年,避暑游客年均流失30%,症结直指基础设施——“进门一脚泥,出门一身灰”。

痛定思痛,九坝决定“干群携手,提档升级”。政府与村民各出一半资金,按每个床位60元标准投入,启动“五园五化”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建花园、菜园、果园、庭园、田园,推进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一场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蝶变悄然开启。

门头立起,道路拓宽,花海初绽,农家乐升级……环境一新,游客又纷至沓来。

“以前求着游客住,现在游客求着订。”杨国旗笑着说,今年夏天,他家客房早已爆满。记者采访途中,他不时接到游客的订房电话,只能笑着婉拒:“实在没房了,明年早点来。”

环境好了,人心就稳了。四川南充游客程立明成了“新九坝人”——2023年7月,他第一次来到改造后的黄干溪,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道路整洁如洗,花香沁人心脾,老人在树下对弈,孩童在广场嬉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今年,他第三次来到九坝,并与杨国旗的“杨家院子”签下十年长租合同,预缴房租14万元。

“这不是消费,是投资生活。”程立明说。如今,他每年带着亲戚朋友“组团”来避暑,成了九坝最忠实的“义务推销员”。他的朋友圈,早已被九坝的山水、美食与温情填满。

在“马家大院”民宿,老板娘陈尧像待亲人一样照顾每一位客人。重庆游客吴蓓与她情同姐妹。

四年前初来时,陈尧一句“把这儿当家”,竟让吴蓓成了“编外村民”,每年6月准时“归巢”。

“相处得像自家姐妹,每年都会来。”吴蓓说。像她这样的回头客,在“马家大院”比比皆是,全镇游客回头率超过七成。服务的“温度”,成了九坝最硬的“软实力”。

避暑,不仅是“避热”,更是“养生”。去年8月,山堡卫生室升级为九坝镇卫生院分院,暑期由桐梓县人民医院和桐梓县中医院派驻20余名医务人员,提供针灸、艾灸等康养服务,并开通跨省医保即时结算。

重庆游客张明目体验后连连称赞:“刷脸挂号,当场报销,花费跟重庆一样,真是方便!”短短一个暑期,分院接诊“候鸟”游客1.18万人次,被亲切称为“候鸟医院”。

院长娄方刚说:“不仅要让游客避暑,更要让他们养生,更养心。”

路通了,心近了,梦也近了。

基础设施的短板也在加速补齐。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完成庭院改造225个、花园维修186个,建成规范菜园930户;提档升级旅游公路11公里、步道32公里。整合资源建成旅游干线500多公里、乡村公路3700多公里,部分设施甚至优于县城。

19时,最后一班重庆直达大巴缓缓驶入山堡。赵德富站在山堡文化广场门口,望着远处刚刚铺设好的信号基站,语气坚定:“路修好了,信号也快了。”

他深知,九坝的“热经济”背后,是“凉资源”与“实举措”的完美融合。

12万名“候鸟”游客的到来,让这个常住人口仅2.38万人的小镇,暑期民宿预订率达95%,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成为贵州避暑经济的一张亮眼名片。

从“灰头土脸”到“候鸟天堂”,九坝的蜕变,靠的不仅是25℃的清凉气候,更是干群合力、共建共享的实干精神。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人心暖了——这座黔北小镇,正用绿水青山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未来,九坝的目标已不止于“夏天不想走”,更在谋划“四季皆可留”。而这条路,他们,正坚定地走着。

短评

九坝的蝶变,始于一场从“灰头土脸”到“花香满园”的环境革命。它用行动证明:好生态是“养”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

政府与群众携手投入,以“五园五化”重塑家园,不仅擦亮了绿水青山的底色,更激活了避暑经济的引擎。路通了、景美了、服务暖了,游客从“避尘”到“归巢”,从“过客”变“家人”。这不仅是人居环境的蝶变,更是基层治理与民生温度的胜利。

九坝的故事启示我们:乡村振兴,始于环境,成于人心,贵在共建共享。当一方水土真正成为心灵栖居地,发展便有了最深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