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国内外专家共议“全球气候融资的新机遇和新发展”|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1:05:00    

7月6日下午,“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协同增效”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上,多位国内外专家就“全球气候融资的新机遇和新发展”议题作发言。

各国专家正在讨论

在全球气候融资议题研讨中,多位国际专家指出当前气候资金流动量与需求间的巨大鸿沟,并提出破解路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常设委员会原委员朱留财援引关键数据揭示矛盾核心:“2021至2022年全球气候资金流动仅1.3万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2030年需求高达10万亿美元”。针对COP29设定的2035年3000亿美元目标,他直言该数额“相对于需求微不足道”,并强调政治意愿是破局关键:“发达国家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多边开发银行(MDB)需深度挖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常设委员会原委员朱留财发言

国际平等组织Think Equal部门总监哈利勒·埃卢瓦尔迪希提出技术转移与风险分散方案。他指出可再生能源部署面临融资壁垒:“发展中国家项目资本成本居高不下,而低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掌握廉价资本”。其倡议通过“金融工程分散全球风险”,将巴西、墨西哥等国项目与国际资本连接,同时呼吁建立“气候俱乐部”应对供应链安全挑战:“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需在发展中国家培育本地工业链”。

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福兹雅·泽恩指出政策矛盾:“东盟每年化石燃料补贴达300-400亿美元,是可再生能源投入的3至4倍”。她主张财政框架转型:“仅需将15%-20%补贴转向清洁能源,即可释放巨量气候资金”。她同时强调多边机构的核心枢纽作用:“MDB能打开融资窗口,联动私营部门与慈善资本,其信用评级优势可有效对冲风险”。

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国际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席丹尼尔·古特曼警示适应行动滞后性:“减缓气候变化有清晰路径,但适应缺乏系统性风险分析”。他以郑州洪灾和加州山火为例,揭示全球治理短板:“中美等国尚不具备地方级气候风险评估能力,没有数据支撑的决策如同盲行”。他呼吁跨城市协作:“上海、旧金山、雅加达需共享实践,建立可操作的适应框架”。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教授于宏源提出制度革命方向:“区块链与AI正赋能每件产品的碳足迹追踪,但全球治理仍陷于碎片化矛盾”。他指出深层失衡:“穷国6万亿美元自然资本仅获3000亿回报”,主张通过生态文明构建“社会-环境-发展”三重优化:“必须打破价值链等级化,让资源国获得公平价值分配,这正是中国全球发展倡议的精髓”。

会议共识指向COP30核心任务:发达国家兑现融资承诺、多边机构创新金融工具、财政政策向清洁能源倾斜,以及构建包容性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如朱留财所言:“全球人民需携手共进,资金决定将检验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真正决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陈亚兰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