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小区机械式立体车库成“鸡肋”!记者调查发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9:41:00    


记者 | 韩爱青 赵煜 文/摄

西青区李七庄街御溪园立体车库

为缓解停车难,我市60多个小区配建了机械式立体车库,然而其中的机械车位却由于使用不便、维护成本高等原因长期闲置,有的甚至干脆被拆,业主与开发商、物业之间由此产生的纠纷不断。机械式立体车库,为何从“规划标配”变成“鸡肋”?  案例机械车位被拆,业主权益受损和平区聚和华大厦:449个机械车位“不翼而飞”在紧邻滨江道商业街的聚和华大厦,一场关于机械车位的争议正在持续发酵。这个2018年交付的小区地下车库原本规划有车位694个,其中机械车位占比高达65%(449个)。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造价不菲的机械车位自交付之日起就处于闲置状态。“这些机械车位就像摆设,上层从来没见人用过。”业主李先生告诉记者,“产权方解释说是运行成本太高,但更让人气愤的是后来发生的事情。”2023年9月,随着车库产权人将使用权变更,新接手的天津创世运来物业有限公司以“设备整修”为由,在未征得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将全部机械式停车设备拆除,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小区业主实际可用车位锐减。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改造后的车库确实难觅机械车位踪影。为弥补车位缺口,管理方将部分区域划为“子母车位”。记者联系了和平区住房和建设委员会及城市管理委员会,两部门均表示,由于地下车库产权归属开发商,不在其监管范围内。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平分局多次实地调查,但他们监管范围是从建设项目立项到验收全过程,已经建成的项目涉及更改最初规划,执法方不明确。该局已经将相关调查材料递交该区其他部门,几方也正在研究解决方案。监管的“盲区”,让业主们的维权之路举步维艰。西青区御溪园:十年闲置的机械车位遭“强拆”在西青区李七庄街御溪园小区,一场关于机械车位的“拉锯战”已持续多年。根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青分局的说法,该项目于2009年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机动车位中包含机械车位,该项目2012年至2014年完成规划验收,停车位数量1596个。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些机械车位自交付之日起就沦为摆设。业主郜先生反映,开发商天津宏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业主同意,在去年擅自拆除了大部分机械车位。记者实地探访时看到,昏暗的地下车库中仅零星散布着十多个锈迹斑斑的机械式停车设备。被拆除的区域地面有明显重新铺设的痕迹。“我们多次要求开发商出示审批手续,但始终没有得到合理解释。”郜先生质疑道,“这样大规模的拆除是否需要规划变更?该由哪个部门监管?”市规划资源局西青分局在“政民零距离”上的公开回复令人深思:该项目已完成规划验收,拆除机械设备不涉及规划手续变更。这意味着开发商的行为处于监管真空地带。更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居委会负责人透露,这些机械车位实际上从交付起就从未投入使用。“开发商从2020年开始陆续拆除,我们多次协调都无果。”李七庄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补充说,他们曾启动“吹哨报到”机制,但最终经规划部门确认,此事无需规划审批。记者试图联系开发商了解情况,但管理人员以“新入职不了解”为由拒绝回应。调查机械车位为何建而不用?设计标准滞后“每次停车都要反复调整五六次,稍有不慎就会剐蹭。”御溪园业主杜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车身上的几处划痕,这些都是使用机械车位留下的。记者在仅存的几处机械车位上看到标注的尺寸“限长5000毫米、限宽1850毫米、限高1550毫米,地面车位限重2000千克、上层限重1700千克”,已明显落后于当下主流车型需求。“新能源车普遍比同级别燃油车宽5—15厘米。”汽车行业专家王工程师解释,“加上电池组增重,对机械车位的承重结构也是考验。”更让新能源车主头疼的是充电难题。北辰区春泽苑小区业主刘先生反映:“物业联系了机械式停车设备的维保单位,对方以安全为由拒绝安装充电桩,让我自己找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出证明。”规划建设脱节在现行城市规划指标的压力下,机械车位正遭遇“被纸面需要”的尴尬。多位开发商向记者透露,为满足新建小区车位配比的硬性要求,在有限用地条件下,机械车位成为最便捷的“数字达标”工具。“地面空间只够划80个普通车位,但规划要求配建150个。”某项目工程负责人坦言,“机械车位可以按1:2折算指标,难题就‘解决’了。”这种“纸上达标”但对停车技术要求过高的做法,容易导致机械车位闲置。“凑数”建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挤占了本可用于优化停车系统的改进空间。维护管理困难记者了解到,机械式停车设备中最普通的升降平移类车库单个停车位建设成本要一两万元,且作为特种设备,需定期维护保养。记者从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目前该区共有5个居民小区建设有机械式立体车库,其停车设备属于特种设备,使用、停用均要在该局备案,平时需要有专业人员负责维护和管理,每三年年检一次。“机械式立体车库年运营成本是普通地下车位的3到5倍。”一家物业公司经理表示,“很多小区因为‘养不起’而选择拆除。”破解需多方发力记者从天津市停车业协会获悉,我市有超过60个小区建设有机械式立体车库,但实际正常使用的并不多。相关负责人认为,破解机械车位的尴尬,首先要从规划源头入手,应该将使用效能纳入审批指标,制定差异化配建标准,并建立新技术预审制度,确保设备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已建成的闲置车位,可探索平层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或功能转换等可行性方案。开阔思路运营,比如错时共享,通过智能平台实现资源动态调配等。政策层面建议设立专项改造基金,对符合条件项目给予补贴,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将机械车位改造纳入老旧小区更新重点项目。“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而非简单‘一拆了之’。通过多方协作、创新模式和政策支持,才能真正唤醒这些‘沉睡’的停车资源,满足居民实际需求。”  手记 | 机械车位之困,困在何处?  走访多个小区,面对锈迹斑斑的机械车位框架和业主无奈的眼神,一个问题反复浮现:这些本为解决停车难而生的设施,为何最终成了“纸上车位”?  从表面看,矛盾集中在“用不用得起”——高昂的维护成本、滞后的技术标准、模糊的监管责任,让机械车位成了物业的“负担”、业主的“鸡肋”。但深挖一层,症结或许在于“为谁而建”。当规划指标沦为数字游戏,当验收通过即意味着使命终结,机械车位的命运早已注定:它们不是为实际需求而建,而是为“达标”而存在。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的“真空地带”。产权归属成了“免责金牌”,各部门的“非我管辖”让违规拆除肆无忌惮。业主权益在推诿中消磨,公共资源在沉默中浪费。若连“该谁管”都理不清,何谈解决问题?  破解困局,需要跳出“建与拆”的二元对立。规划阶段能否引入“使用承诺制”?验收后能否建立“五年回溯机制”?监管空白处能否明确“首问负责制”?与其让业主与物业在废墟上争执,不如从制度设计上堵住“假车位”的生存空间。  停车难是城市发展的阵痛,但阵痛不该由百姓买单。当技术、管理与人性化真正协同,机械车位才不会沦为“僵尸”车位,而是成为实实在在的便民工程。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