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张家振 武汉报道
作为“制器之器”,我国工业母机高端化、智能化进程正在提速。
日前,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的2025“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上,七大高端工业母机新技术、新产品迎来首发,其中湖北省独占三席。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300161.SZ)研发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为例,作为全球首款嵌入AI芯片和大模型的数控系统,该系统能自主学习加工数据、优化工艺参数,让机床“越用越聪明”。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全国工业母机产业版图中的重要一极,湖北省拥有5家国家链主企业,2024年工业母机产业营业收入约50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根据计划,到2027年,湖北省工业母机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将力争达到全国前三,努力建成世界级工业母机产业战略高地。

(2025“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现场。图片来源:湖北省经信厅)
不过,在工业母机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过程中,仍需长期资金支持,并探索精准服务产业链需求的特色融资模式。在同期举行的“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融对接活动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咨公司”)投资银行部相关负责人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持续投入。通过政策性资金、产业基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可为工业母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助力其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数控机床迈入“AI+”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商业应用,数控机床行业也正加速从传统制造迈向高端智造。
“人工智能将给工业母机带来历史性变革,下一阶段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智能数控机床,主战场是高质量数控机床和产线。”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表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工业母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质量主战型数控机床和产线的市场需求极为强烈。
在周济看来,未来10年将是我国智能数控机床发展的关键期。“这是中国机床工业新的发展机遇。”周济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市场优势和制造优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技术路径,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坚决占领主战型数控机床和产线的国内市场,同时进军国际市场。
据了解,湖北省依托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优势,工业母机产业基础良好、应用场景丰富、科创资源富集,已被列为湖北省“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千亿产业之一。
7月23日,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中心(湖北)在武汉市正式揭牌,将按照“三个三”的工作思路,即打造三款标志性产品、重点培育三家世界级企业、明确三步走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打造世界级工业母机产业高地。
其中,作为国内工业母机领域龙头上市企业,华中数控已形成年产中高档数控装置3.3万台、高性能伺服装备2万台能力,中高档系统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约为30%。
由华中数控研发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备受关注,这也是全球首款嵌入AI芯片和大模型的数控系统,有望助力中国数控机床从“数字一代”走向“智能一代”。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告诉记者,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控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智能底座、两条数据主线的技术构架,实现了智能工艺编程与优化、智能精度提升、智能健康保障三类智能化的子系统,可使机床更精、更快、更可靠。
“我们与江西佳时特联合研制的智能立式五轴加工中心,智能故障诊断模块已经达到具有3年工龄维修工程师的技术水平。”陈吉红表示,在AI芯片、智能传感模块和大语言模型等的加持下,数控机床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从“执行者”变成了“思考者”,加工效率和精度得以显著提升。
高端突围需要“耐心资本”
对于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在今后10年的创新发展方向,周济表示,工业母机产品和工业母机制造能力需要创新发展、智能升级,协同迈向世界工业母机产业前列。“到2025年,中国工业母机行业整体由大变强,从世界工业母机产业链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迈向世界工业母机产业前列。”
在上述中咨公司负责人看来,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既是经济支柱,也是各国必争的战略要地;以高端数控机床为基础的智能制造产业全面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刚需任务。
陈吉红也表示,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大脑”,决定了数控装备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发展国产数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现代制造业也迫切需要高端机床更精、更快、更可靠,并在智能化提升的基础上“越用越聪明”。
不过,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征,具体包括“卡脖子”与市场充分竞争并存,企业面临研发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进入市场难等问题;破解多学科交叉复杂技术,需要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数控机床自身产业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一般,却支撑着庞大的制造业。此外,在提升国产高档型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市场占有率过程中,还需要长期的市场积累,在不断对标追赶中实现国产化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70%的高档数控系统目前仍依赖进口,亟须破解“大而不强”的行业问题和“卡脖子”难题。在这种背景下,工业母机作为制造业的“基石”,其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持续投入。
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部高级经理王亚罡在解读科创板“1+6”新政时指出,将进一步增强对包括工业母机在内的“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机制,为行业注入资本活力。
另据国家开发银行代表介绍,2008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向工业母机行业发放了超200亿元贷款,重点支持通用技术集团、秦川机床等企业的研发与产能建设。
此外,针对相关企业技术攻关需求,国家开发银行还推出了研发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发全周期。
通过中长期贷款、研发专项贷款等产品,国家开发银行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期限灵活、利率优惠的融资服务,也充分体现了“耐心资本”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未来,国家开发银行将联合工信部深化产业链服务,定制化支持工业母机企业,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在创新特色融资方式和模式方面,中咨资本有限公司与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合作,通过“智库+投行”模式,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与资金支持的双重赋能。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相关机构通过探索产业链融资模式、研发专项贷款、投贷联动协同等创新实践,有助于推动产融合作,加速工业母机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资本与企业协同,共同助力中国工业母机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