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法兰克福7月14日电(记者马悦然)当中国民乐的悠扬旋律首次在德国新伊森堡胡格诺音乐厅奏响,一道横跨欧亚的文化桥梁悄然架起。在第33届德国“开放门音乐节”,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亮相,携手德国本地青少年艺术团体,共同展开了一场中西合璧、青春律动的文化交流。

作为莱茵-美因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多元艺术节之一,“开放门音乐节”自1991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艺术无国界”的理念。本届特别单元“中德青少年文化桥”,由新伊森堡市政府、德国艺马文化及上海力旗传媒联合策划,旨在通过音乐与舞蹈的语言,深化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在13日下午的交流活动中,来自上海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民乐团、弦乐团、管乐团,以及来自上海小荧星的演员们首次集体登上德国舞台,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成果。包括改编自中国动画《哪吒》的主题曲、经典民族乐章《青花瓷》等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的专业素养与艺术表现力。
“我们带来了33位学生,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欧洲。”民乐团带队老师介绍说,“孩子们在音乐中迅速找到了共鸣。”
此次文化交流不仅是一场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深度参与式的跨文化对话。德国卡普里奥尔舞蹈学校与中国小荧星艺术团的青少年联合排练舞蹈节目,年纪最小的参与者仅7岁。
彩排过程中,一位年幼的中国小演员在演唱中遇到麦克风突发失声,却毫不慌乱,继续用洪亮童声坚持唱完。全场安静守候,谢幕后她在后台情绪释放,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台下一位德国观众高声喊道:“你最棒!”随后掌声雷动,节奏分明的鼓励声在剧场中久久回荡。
“我们相信音乐是国际性的,它能够跨越语言、克服障碍。”本届音乐节总策划人布丽吉特·卡赫尔说,“我们被孩子们的勇气和他们与德国艺术家共同交流的旅程所感动。这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文化愿景的实现。”
小乐手钟奕辰表示,此行让他看到了不同的音乐文化:“文化最初或许存在距离,但音乐很快就把我们拉近了。”一位琵琶独奏小演员也分享了她的经历:由于运输限制,她使用了当地琴行临时借用的乐器。“刚开始确实不适应,但我学会了调整音色、掌控变化。这是只有在真实舞台上才能学到的东西。”
新伊森堡市市长迪尔克·吉恩·哈格尔斯坦表示:“音乐是不需要语言的桥梁。孩子们从小相知,世界就能更加包容。”
“这些中国孩子年纪轻轻却极其专业,他们的乐器也让我大开眼界。”一位德国观众说。
在中德青少年的合唱环节中,《茉莉花》《小小少年》等中德双语歌曲被共同演绎,旋律跨越语言,唤起共鸣,收获热烈回应。
琴音为桥,在这场音乐会上,来自东方的旋律与西方的节奏交相辉映,一代青少年在文化交流中认知彼此,也照见了未来世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