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绥阳:高校学子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14:29:00    

图片

“赤脚踏入泥泞的田地,指尖轻触古老的窗棂”,十七名高校学子的绥阳实践之旅,不仅是知识与乡土的碰撞,更是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八所高校的17名学生,在奇绝壮美的双河洞为他们在绥阳15天的实践活动画下句点。

这支由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组织的队伍,从8月15日起就深入绥阳县旺草镇晨光村,开展农旅调研、建筑设计和媒体宣传三方面实践,将专业知识写在黔北大地上。

“来到绥阳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了解过绥阳的美景、美食。我们来到绥阳,走进绥阳旺草万亩大坝、双河洞、清溪峡等,我们被这里的美深深震撼。”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学生袁雨雨说道。

自来到晨光村以来,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交谈,倾听他们的需求与期盼;与镇村干部碰撞观点,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积极参与“稻乡村市”特色活动的筹备工作,融入地方文化生活;还与旺草中学的学生们开展主题分享与交流活动,传递知识与见闻,搭建起高校与山区教育对话的桥梁。

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村民们的生活状况,也对村落的文化和风貌有了基本的认识。“旺草具有优秀的‘自然+文化’的资源禀赋。在自然资源方面,旺草镇的连片稻田、油菜花海形成规模化田园景观,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景观特色鲜明且极具辨识度。在文化资源方面,旺草本土民俗文化独特,包括非遗竹编技艺、尹珍文化等深厚的文化资源。除此以外,旺草镇已经形成以‘春花村市’‘稻乡村市’为代表的农文旅融合的市集与消费场景。这些都能成为旺草农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差异化亮点。”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贵州绥阳支队队长吴鑫柯说道。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实践队员们迅速展开了具体行动。农旅调研组从产品设计、服务优化、品牌塑造和政策配套等多个维度入手,为当地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形成高质量学术调研报告。而建筑设计组的队员们深入考察黔北传统建筑特色,对当地既有民房进行民宿化改造设计,也在新宅基地上开展创新设计实践。

“我们本次是选取了现存的两所民房,通过前期调研测绘,摸清了民房现状。针对民房的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和流线、配套设施设备三方面出发,对现有的民房做了重新优化设计,目前已经做出了相关的图纸和方案,希望能为晨光村民宿改造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吴鑫柯说道。

与此同时,媒体宣传组的队员们以多维视角切入,通过“风物”“人物”与“文旅”三条主线,用镜头捕捉诗意山水,以文字书写人文温度。他们不仅记录了这段实践的历程,更深度挖掘绥阳的自然肌理与文化基因,打造出一系列融视觉冲击力与情感共鸣于一体的宣传作品,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传播动能。

“绥阳是一座被自然眷顾的‘绿色秘境’,同时也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人文诗集’。"负责宣传工作的长孙依蓬说道,“这里山水如画、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极高,三月可赏‘春花村市’,盛夏可赴‘稻乡村市’。我们所做的,就是把这些散落在大地间的珍珠串成项链,让更多人在短视频、推文和影像中看见绥阳、走进绥阳、记住绥阳。”

这些实践经历不仅带来了可见的成果,更在每位队员心中埋下了深深的乡土情怀,每一步都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立体、更真切的理解。

“这是一次‘从课堂到田野’的深刻成长。”当谈及此次实践活动的收获时,吴鑫柯激动地说,“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既锻炼自己,也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深感荣幸。而从团队与青年责任的角度来说,我们始终以‘厚德载物’的担当凝聚力量。支队跨专业协作,将建筑学的修复方案与社会学的需求分析相结合,为旺草民宿找到贴合实际的‘造血’路径。这不仅锻炼了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让大家明白,新时代清华青年的‘自强不息’,就是要把专业所长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这场高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不仅是这个暑假的独特风景,亦将成为绥阳乡村振兴路上的持久动力。

图片图片

主办: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石芝谋 | 总编辑:王宇

副总编辑:彭坤煜 陈霞

责任编辑:张丽 | 责任校审:彭坤煜

全媒记者:黄河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