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莞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全国巡演首站登陆苏州,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为观众带来一场岭南美学视听盛宴。
《可园可源》是这两年东莞倾力打造的第三部原创剧目,主要班底来自东莞市文化馆下属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等非职业的专业文艺团队。

《可园可源》全国巡演首站登陆苏州。
也就是说,一群演艺界的“素人”创造出了东莞文艺创作传奇故事——打造出一部集音乐、舞蹈、绘画、科技于一体的本土原创文艺精品剧目,并走向全国舞台。
这样的传奇在东莞并不少见。
在这里,一个村落可以吸引70余名作家停留执笔;清洁女工、烧烤店员工、体育老师也能实现“作家梦”……这些传奇也许不被大众所熟知,但却在时间的打磨下细水长流,汇聚成“新大众文艺”的奔腾江河。
浪潮涌来:“新大众文艺”在东莞
2024年底,“新大众文艺”一词被提出后,迅速成为一次汹涌澎湃的新浪潮。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在《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 砥砺新经典》一文中第一句便提出: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
《可园可源》便是在东莞“新大众文艺”土壤里结出的精品果实。

《可园可源》主创团队谢幕。
该剧目以东莞可园为切入点,以国乐演奏为主、情景表演为辅,创新融合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剧场元素,通过独特叙事与音乐编排,生动讲述莞人张敬修戎马一生“三起三落”期间回乡修辟“可园”,邀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创新以“撞水撞粉”写生技法,奠定岭南画派雏形的动人故事。
自去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和旅游产品采购会首演以来,《可园可源》收获各界好评,获赞“实现了对艺术样式、地方文化、创作主体的开放性探索,充分展现了群文人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可园可源》是一个非职业团队写给“新大众文艺”的东莞答案。当然,“新大众文艺”在东莞还有更多侧面。
今年初,《作品》杂志刊发了5万字的长篇散文《清洁女工笔记》,引发了多方关注与讨论。

图为王瑛。
这些质朴自然的文字并非源于专业作家之手,而是流淌自清洁女工王瑛的笔端,记录着她在一家售楼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这,也让“世界工厂”东莞成为“新大众文艺”的样本城市。
时间拨回2008年。那一年,王瑛从汶川来到东莞发展,成为一名学前教育老师。退休后,她应聘到一家楼盘的售楼部当清洁女工。工作的间隙,她总是会用手机的备忘录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下班后再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
后来,这些由一条条备忘录沉淀而来的文字,被投给了《作品》杂志社,并获得《作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十月的青睐。而《作品》等文学期刊之所以能成为发掘业余写作者的重要阵地,与东莞多年前兴起的打工文学潮流关系密切。
王十月是东莞打工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他通过写作上演命运逆转的传奇、实现身份的华丽转变之后,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业余写作者便成为一种天然的使命。
这一“传帮带”机制,正助力东莞形成良好的文学代际传承。“不断地发现、培育人才,是东莞业余写作群体很突出的特点,也体现了‘新大众文艺’强调的平等特质。”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柳冬妩评价说。

《可园可源》演出现场。
《可园可源》和“素人写作”共同诉说着“新大众文艺”在东莞的可能——它可以是舞台上精心打磨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关于生活点滴真情实感的记录。一个足够开放、包容的城市,才会诞生更多属于大众的故事。
“浪潮”中心:对人的关爱与培养
“新大众文艺”浪潮的涌来,让文艺创作不再是“你说我听、你写我读、你说我赏”,人民群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能力、意愿参与文艺创造。
人,始终占据“新大众文艺”浪潮的中心。
东莞这座被贴上“世界工厂”标签的城市,为何会首先激荡出“新大众文艺”的浪花?
东莞一直尊重人的发展,注重培养文艺人才。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曾有2亿人在东莞工作、生活过,如今东莞更是亲切地称他们为“2亿分之一”。而东莞,也成为每个“2亿分之一”流动的大学。

《可园可源》演出现场。
《可园可源》班底之一的东莞舞蹈团,诞生于2014年。那一年,为了召集、聚拢东莞高素质的舞蹈表演人才,打造一支能表演有一定艺术难度的舞蹈作品、能在大型文艺活动中展现东莞群文风采的舞蹈团队,东莞市文化馆组建了这个团队。
十年来,东莞舞蹈团从最初的10多人成长为拥有骨干80余人,越来越多舞蹈爱好者在团队中实现自我价值。
2015年,第一支原创作品岭南女子群舞《莞香》诞生,后获多个专业奖项,舞团凭此参演了国家、省、市级大型演出近百场并广受好评。2018年,《莞香》荣获广东省岭南舞蹈花会表演金奖、最佳作曲奖、创作金奖、作品金奖大满贯。
东莞民族乐团自2013年成立以来,汇聚众多民乐爱好者,始终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发展,不久前入选2024年全国“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
“素人写作”兴起背后,与东莞多年来的人才培养与平台搭建也紧密相关。
20年前,东莞以樟木头镇为重点,展开一场“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行动——2005年,东莞成立文学艺术院,聘请评论家雷达担任名誉院长;2006年,东莞启动了面向全国的作家签约计划,吸引10多名作家来此创作;2010年,东莞创建作家村文学品牌。

“中国作家第一村”吸引影视团前来采风。
近年来,“中国作家第一村”已进入2.0版。硬件建设方面,新建及修缮超40间作家驻创工作室、“中国作家第一村”展馆、墨隐书房、文学共建共享基地等配套设施;运营管理方面,引进专业运营机构,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花城》创作出版基地、《作品》作家村编辑部、《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等进驻基地,截至2024年12月,作家村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和团体接待40多场,参与人数超过10000人次。
如今,作家村吸引了70多名名作家“驻足”,其中有30多名加入广东省作协,20多名加入中国作协,在这里创作的《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喊山》《国家订单》《生命的呐喊》《红骆驼》《回乡记》等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

在其他领域,东莞也重视“新大众文艺”人才的挖掘。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太阳之子、东莞民族乐团团长陈婷、青年歌手纪国维等文艺团队(个人)扶持推广工作的力度。将“太阳之子”作为城市艺术品牌,在各大网络平台推出了近百个作品,多个作品成为爆款项目。
因此,“新大众文艺”勃兴在东莞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来东莞欢迎人才、注重个体发展的结果。或许,东莞不是最发达的城市,但绝对是一座值得记录与怀念的城市。
“浪潮”背后:顶层设计与专业坚守
研究“新大众文艺”,离不开总体性视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曾说;“我们在说‘大众’的时候,好像都是指向个体,但并不是一个一个的人加起来就是社会。一个社会要能够共同行动,这需要通过媒介和文艺把一个一个的人组织起来。”
将分散的个体、多样的大众文艺组织起来,使之具有真正的大众性、人民性,是留给城市的课题。
三年前,站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全盘谋划“文化强市”建设,制定“1+8”政策体系,构建起了文化强市建设的四梁八柱。
同年12月,东莞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强市的意见》,提出建设文化供给引领示范高地,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进“名家名师引育工程、名篇名作创作工程、名品名团塑造工程”,打造“东莞创作”品牌。

《“从可园出发”图文展》和《可园可源》一起走进苏州。
一年后,接力出台《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以“五大举措”为抓手,从选题、立项、推进、展示、奖励五个方面,整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指导全市各镇街(园区)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机制。
2024年,东莞制定《东莞市文艺创作项目分层管理工作方案》,强化文艺项目的层级管理。启动《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创作项目扶持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制度修订工作,对繁荣发展东莞文艺事业具有积极作用、符合相应条件的文艺项目、人才给予资助或奖励。
此外,东莞还致力用好《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强化政策资金支持,2022年至2024年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文艺扶持资金2150万元,其中2024年签约资助项目7个;开展2025年度项目征集和遴选工作,拟资助奖励项目38个。
一系列政策设计,为东莞文艺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此同时,在“新大众文艺”浪潮下,东莞不忘关注传统的专业文艺创作。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新大众文艺,而否定传统的专业文艺创作。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人人都可以创作,这必然倒逼传统作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省思。”贺桂梅指出。

一年以来,不少专业文艺精品在东莞涌现——东莞诗人方舟推出首部生态诗集《草木有本心》,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展现出当代中国的生态现实景观;电影《生命水线》以光影致敬东深供水工程壮举,预计2025年上映;原创广播剧《国之重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讲述散裂中子源团队科学攻关的故事,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精品展播连续剧特别推荐作品奖;纪录片《篮球东莞》创作稳步推进,展示东莞浓厚的篮球运动氛围。
时代列车满载新故事、新歌曲、新亮点飞驰而来,迷人的灵韵和独到的匠心共同构造“新大众文艺”。曾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东莞,正在用求新求变的决心迎接这一新浪潮。
采写:南方+记者 章倩倩
策划:靳延明
莞宣供图
【作者】 章倩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