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暑期实践团队深入沈阳、大连、锦州、本溪等地,从老工业基地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红色基因传承、民生保障落实四个维度,以用青春视角解码辽宁振兴,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这片热土上的生动铺展。
工业脊梁的涅槃: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实践团队”首先步入沈阳鼓风机集团,巨型机床正以微米级的精度雕琢着核心部件,从仿制生产到原创引领,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到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沈鼓集团的转型,正是辽宁装备制造业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创新的具象缩影。
之后,在沈阳机床的智能车间,扑入“实践团队”的视线的是数字化系统高效运转。屏幕上生产数据实时跳动,精准调度着工序,让每一位团队成员直观感受“智能制造”的独特魅力。
如今的沈阳机床持续攻坚突破核心技术,用实际成果促进传统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当来到本溪轧钢厂,这里机器轰鸣,智能化集控中心数据指标实时刷新,能耗持续下降,生产效率提升,绿色钢材研发应用,让传统钢铁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创新引擎的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的辽宁实践
当“实践团队”来到新松机器人研发中心,“中国智造”的飞速发展让团队成员踏入“未来科技世界”。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新松公司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移动、特种机器人等三大类产品,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与产业升级的无限潜力。
“实践团队”在大连东软软件园的远程医疗屏前,看到了偏远地区患者与北京专家“隔空问诊”。讲解员从系统带来的实际价值角度出发,揭开了科技创新扎根民生的密码。从单点突破到全产业链覆盖,东软的数字化实践,成为辽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鲜活注脚,彰显了科技创新为民生赋能的强大力量。
红色基因的传承: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精神力量
当“实践团队”来到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大家在“支前独轮车”静静伫立,“决战锦州”场景复原,仿佛再现当年冲锋号角。VR技术让革命故事“活”起来,也让成员们深刻领悟:传承红色基因,就要让历史照亮前路,让“上下一心、敢打必胜”的精神血脉永远传承。
毗邻纪念馆,“团队成员们向远处眺望,东湖森林公园的小凌河碧波上,“红色足迹”步道与葱茏草木相映成趣。如今这里植被覆盖率超90%,年接待游客涨三成,勾勒出“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共生共荣的振兴图景。
民生画卷的铺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温暖答卷
当“实践团队”走进沈阳的牡丹社区、多福社区和长安社区,看到这里处处洋溢着幸福与温暖。在牡丹社区,通过“一拆五改三增加”,从老旧小区蝶变为花园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理疗器械有序运转,幸福教育课堂传来童声,尽显“两邻”理念落地的成果;多福社区则以“福”文化为纽带,用“多福八景”凝聚邻里情,翻新的楼宇与整洁的广场共同彰显着基层治理的温度;长安社区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关心呵护“一老一小”,让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了“住有宜居”。“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走进大东副食品商场,巨大的变化触动心弦。这座从1829年小东门菜行发展而来的小商场,成为了见证城市变迁的“民生活化石”,以高效供应链保障生鲜果蔬新鲜实惠,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年交易额突破3亿元。
从工业涅槃到创新突围,从红色传承到民生改善,辽宁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看到的,是“共和国长子”的担当,是“功成必有我,功成不在我”的豪情。
团队成员纷纷道出各自的心声,他们将带着辽宁振兴启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途中,书写当代青年学子的担当与荣光。
于小城 李元博 半岛晨报、39视频记者 范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