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李子柒接过非遗推广大使聘书,一场传统文化的逆袭已悄然开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0:33:00    

首发 | 中访网

责编 | 李晓燕

在流量与速食文化盛行的当下,当许多创作者还在追逐爆款密码时,李子柒悄然完成了从“现象级网红”到“非遗生态构建者”的蜕变。5月24日,江西婺源的烟雨朦胧中,她接过“非遗推广大使”聘书的那一刻,恰似将个人的文化理想锚定在了更大的坐标系上。

李子柒的走红本就是一场对快节奏时代的温柔反叛。她镜头下的蜀绣在丝线翻飞间绽放、雕漆衣柜历经四季打磨成型,这些“慢工出细活”的影像,将非遗技艺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解救”出来,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曾有观众留言:“第一次知道生漆过敏的痛苦,原来每件非遗珍品都是匠人的心血结晶。”正是这种沉浸式叙事,让非遗褪去了高冷的学术外衣,化作了有温度、有痛感的文化记忆。

此次获聘不仅是对李子柒个人影响力的认可,更折射出非遗传播的深层变革。过去,非遗传承多依赖师徒相授、家族延续,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孤星。而李子柒以“老技艺 + 新表达”的公式,成功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她与200余位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恰似将散落的星辰串联成璀璨星河——南通蓝印花布在她的镜头下重焕生机,成都漆艺搜索量飙升,这些数据背后,是传统文化从“小众坚守”到“大众共鸣”的跨越。

2025非遗视频创作大会则是这场变革的具象化呈现。200余位传承人携手近百位青年创作者,六大平台同步启动“哺育行动”,流量扶持、实景创作等创新模式,打破了非遗传承的圈层壁垒。当傩舞的神秘面具遇上短视频的分镜艺术,当徽剧的唱腔融入直播的实时互动,传统文化不再是被供奉的“老古董”,而是化作了年轻人手机里的鲜活日常。

值得深思的是,李子柒的进阶之路,恰与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浪潮同频共振。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提到的“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非遗故事”,在她的实践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从个体创作者到行业生态构建者,她的角色转变,意味着非遗传播正从“单打独斗”迈向“协同作战”。正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所言,青年群体是这场变革的主力军,而李子柒的号召力,恰似点燃青年创造力的火种。

未来,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某个惊艳的非遗作品时,或许应该感谢这场始于田园镜头的文化觉醒。从个人IP到生态共建,从诗意影像到行业标准,李子柒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内容创作者的转型史,更是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的缩影。这场关于“老手艺”与“新表达”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