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湖北日报》以《让创新基因像野草一样疯长》为题,报道了武汉市江夏区支持硬核科技突围的故事。文中详细报道了武汉安湃光电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武汉安湃光电携全球首个8英寸薄膜铌酸锂专用产线成果——突破物理极限的3.2T光芯片,亮相全球光通信展。这一突破物理极限的“硬科技”,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光通信领域的创新实力,更彰显了江夏区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
成立仅3年的安湃光电,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无疑为江夏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跨越不仅释放出江夏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能级跃升的强烈信号,更激发了江夏区委、区政府对于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日前,江夏区委书记张斐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明确提出要打造“科创支点的成果转化首选地”。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是对江夏近年来“五区战略”与“五谷共建”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立足“转型年”新起点,以创新活水浇灌发展沃土的战略抉择。
近年来,江夏区始终锚定“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创新活区、文化名区、共富强区”的“五区战略”,大力推进“康谷”“光谷”“车谷”“文谷”“农谷”五谷共建。以安湃光电为例,其核心团队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在江夏区政府专项基金的鼎力支持下,仅用3年时间便打破了国内高端光芯片进口依存度超90%的困局。2024年,安湃光电的合同额更是实现了同比增长300%的惊人成绩。这背后,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长周期主义理念,以及政府基金“容亏60%”的魄力与担当。正是这样的政策支持,让企业敢于啃下“金刚石上雕花”的技术硬骨头。
科技创新离不开政企的“双向奔赴”。普迪真空科技有限公司的飞速发展,便是这一转变的生动例证。从20人团队到营收1.6亿元的跨越,普迪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得益于政府的“陪跑式”服务。企业落户后,政策扶持、资源对接、认知升级同步推进,甚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平台精准匹配上下游资源,助力实验室真空装备市场占有率挺进全国前三,光学领域进口替代破局新生。这种“先企业之忧而忧”的服务精神,让企业的创新活力如野草般自由生长。更值得关注的是,江夏建立“创新积分制评价体系”,将技术成熟度、团队稳定性等非财务指标纳入风控模型,使政府基金从传统财务投资者转变为战略陪跑者。
如果说政策是土壤,那么人才便是种子。江夏区坚持以人为先的“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通过“汤逊湖人才10条”等政策包,构建了“引进来、留下来、带回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中能建储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秀的经历,便是江夏区人才引进成效的生动写照。入住了离公司约2公里的人才公寓,推窗见山、步行可达商圈,周末可逛夜市品烟火气……当王文秀们入住步行可达商圈的人才公寓,当青年创客在“人才空间”碰撞思想,当院士专家工作站扎根田间地头,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实现多维融合。这种“以城留人、以人兴产”的良性循环,正转化为区域竞争的终极优势。
立足“转型年”,江夏区的野心不止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全域创新的生态系统。在北部产业聚集区,新能源产业链从电池研发到回收闭环成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瑞科美全球首创的锂电池“干法”回收技术,更是让超3万吨废旧汽车锂电池“起死回生”,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在南部乡村振兴带,环鲁湖EOD项目将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把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这种“生态为基、生产为核、生活为本”的融合模式,正是江夏区作答“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逻辑,方能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创新的载体,让每一份资源都涌动创造的能量。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中,江夏区以“五区战略” 为依托,用“耐心资本” 培育创新火种,借“场景革命” 激活转型动能,正将“一示范四先行”的蓝图转化为“支点中的支点”。当政策、人才、生态的雨露共同滋润这片沃土时,创新的种子自会在江夏区这片热土上扎根生长,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产线轰鸣、每一次人才奔赴,都在为湖北支点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