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成立24年来,上合组织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坚持地区事务共商、平台机制共建、合作成果共享,提出并实施许多全球治理新理念,日益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推动力量。习近平主席强调,“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区域组织,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展望未来,各成员国仍须遵循‘上海精神’,脚踏实地砥砺奋进,更好发挥组织功能”。上海合作组织何以行稳致远?“上海精神”如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主会场外景 新华社图
■主持人:刘迪 本报记者
■嘉 宾:李新 上海政法学院上合基地教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万青松 上海市高校智库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顾炜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一路发展壮大,从最初6个创始成员国扩大为涵盖亚欧非三大洲26个国家的“大家庭”。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组织历次峰会,始终强调“上海精神”。何为“上海精神”?这一精神为何能指引上合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劲合作动力?
李新:上合组织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启动的中苏第三轮边界谈判。此次谈判彻底抛弃了意识形态观念,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平心静气和实事求是地讨论两国边界历史遗留问题。苏联解体后,中国与新独立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继续边界谈判并取得了积极进展。1996年,五国元首在上海实现首次会晤,史称“上海五国”机制。从“上海五国”到今天的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即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上海精神”。它为国际社会寻求超越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
在“上海精神”引领下,成员国根据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通过谈判将长期持续紧张的边界变成了和平、安定和信任地带;相互之间的合作逐步从边界安全走向全面的可持续安全,从安全合作走向贸易、投资和金融等全面的经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再扩展到人文和文明交流互鉴。相比传统处理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冷战思维和长臂管辖,“上海精神”体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对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渴望和追求,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谋求加入上合组织。上合大家庭发展势头仍然迅猛,东盟国家是具有重要潜力的伙伴。上合组织有望成为联系欧盟、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的亚欧经济伙伴关系框架。
万青松:上合组织在实践和探索中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上海精神”的遵循和秉持,具体而言:
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上海精神”倡导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要做到平等相待。上合组织以法律形式将平等相待、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确定下来。面对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乱交织,上合成员国一如既往地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成为各自发展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战略依托。
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上合组织因互利而生,也因互利发展壮大。成员国把“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持续为丰富双边、多边合作内涵和实现互惠共赢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以对话协商为手段。对内,上合组织奉行协商一致原则,在组织框架内构建起完善的系列对话协商机制;对外,坚定奉行开放包容原则,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扩大志同道合的“朋友圈”。
以多样文明为底色。上合组织成员国分属不同文明,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文明多样性没有阻碍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反而成为上合组织持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上海精神”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与西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形成鲜明对比,为不同文明实现和睦相处、互利共赢,探索非西方式现代化路径提供了范例。
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上海精神”倡导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强化发展战略对接,走共同发展与繁荣之路。
顾炜:“上海精神”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第一,相互性。“上海精神”以信任为基础,以互利为原则,可以增强互动的持续性。第二,平等性。“上海精神”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协商,不存在谁指挥谁。国家之间平等对话,合作共赢,方能取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第三,多元性。“上海精神”强调尊重多样文明。人类文明是百花园,不能只有一个声音。保持多元性,可以激发各国的自尊自立,也有利于发挥各国的长处。第四,共同性。“上海精神”将谋求共同发展作为目标,其核心要旨是强调共同性。共同不是同步,而是表明上合组织是一个整体,不会有哪个国家掉队,不存在哪个国家成为别国的附庸,不存在一国欺诈或剥削他国。
“上海精神”的四个特点恰恰解决了大小国关系的痛点。回望世纪之交,冷战遗留的对立和割裂尚待弥合。国与国如何相处?结伴发展还是阵营对抗?国际社会面临历史抉择。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创造性地提出“上海精神”。国家不分大小、不论实力强弱,遵循协商一致原则,共商合作大计。24年来,“上海精神”历久弥新,上合组织“朋友圈”越来越大。
主持人:在“上海精神”引领下,上合组织已成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是人口约占世界一半,经济总量接近3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四分之一,在50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的世界最大区域组织。上合组织在巩固团结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等方面,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哪些经验?
万青松:其一,上合组织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地区安全合作的新典范。安全合作是上合组织的安身立命之本。上合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致力于把五国边界打造成安全互信的象征、友好合作的纽带。从率先提出打击“三股势力”的多边行动,到举行联合反恐军演、确立各级别安全会晤机制、扎实推进执法安全合作,从率先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到构建安全共同体、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从率先缔结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创设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机制,到共同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打造民间友好交流网络,上合组织以不断拓宽安全合作之路,树立起消除全球安全赤字的典范。
其二,上合组织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互联互通合作的新路径。今天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修路架桥,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上合组织率先启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构建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互联互通网络,促进了成员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流通,中方同其他成员国间的累计贸易额已突破2.3万亿美元,成员国间开通国际公路运输线路近1.4万公里,开行中欧班列累计超过11万列。
其三,上合组织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践行新型多边合作的新平台。面对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挑战,上合组织始终秉持“上海精神”,率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治理观,致力于构建更加包容、平等、互利的新型多边合作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中流砥柱。同时,通过践行“上合组织+”等扩展机制,为完善全球治理汇聚更多志同道合的有生力量。
李新:上合组织发展到今天,它所坚持的原则和取得的成果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范式。第一,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谈判最终解决了长期的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奠定了互信基础。第二,上合组织秉持“上海精神”,摒弃冷战思维和集团对抗,强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第三,最早提出严厉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显著改善了地区安全环境。第四,维护地区稳定与热点问题管控,显著提升了成员国共同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第五,打击跨国犯罪与维护非传统安全,如打击毒品、武器走私、非法移民、网络犯罪、洗钱等跨国有组织犯罪,保障信息安全。第六,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推动成员国积极开展务实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通过文化交流夯实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社会民意基础。第七,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多边主义。倡导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多边力量。
顾炜:上合组织在地区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为全球治理提供借鉴。
第一,上合组织最初着眼于边境安全和加强相互信任,其后打击“三股势力”,都是成员国关切的合作目标,各国的参与积极性和意愿较高,易于达成共识。先易后难、逐步深化。从普遍需求起步,可以夯实合作基础,逐步扩大合作范围也能够得到各国的进一步支持。
第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尽管各国发展基础、利益诉求存在差别,但上合组织坚持共同性原则,调动所有成员国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国禀赋,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和放大效应,使合作取得更大成果。
第三,重视安全与发展的相互联结。上合组织最初聚焦安全问题,着力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为成员国塑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上合组织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增加了涉及发展问题的经济合作,充分明确安全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安全护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使上合组织区域合作成为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
主持人:2025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在推动文明深度对话和全球价值重塑的当下,如何持续赋予“上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如何进一步做实做强上合组织,为汇聚全球南方力量、助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李新:习近平主席在此次上合峰会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拓展到“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从“三大全球倡议”进一步丰富为“四大全球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更有力的战略引领,为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出了更全面的中国方案。
为此,需要进一步提升上合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首先,倡导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秉持“上海精神”,倡导并践行多边主义、合作共赢、平等对话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全球治理提供不同于传统西方模式的、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新思路。其次,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成员国通过上合组织平台协调立场,发出代表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声音,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再次,上合组织扩员,扩大朋友圈,让上合组织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广阔的区域,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桥梁。最后,让上合组织成为区域合作典范。上合组织成功地将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各异的国家凝聚在一起,证明了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万青松:天津峰会制定的上合组织未来10年发展战略和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正是丰富“上海精神”时代内涵的最新体现。
新形势下持续赋予“上海精神”新内涵,关键在于将其核心要义与时代议题深度融合、开拓创新。在安全领域,上合组织需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向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混合威胁升级,共同应对网络安全、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新挑战;在经济领域,谋求高质量、可持续、普惠性的共同发展,深化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合作;在人文领域,需从尊重多样文明向促进文明深度对话与互学互鉴升华,让各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成为“上海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进一步做实做强上合组织,需以下三方面协同推进:一是筑牢安全共同体,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应进一步强化地区反恐机构的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积极拓展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治理、公共卫生等新兴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构建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防护网,为成员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靠的安全公共产品。二是深化利益融合,构建发展共同体。务实合作是上合发展的引擎。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平台,加速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建成落地,破解成员国项目融资瓶颈。同时,积极培育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合作增长点,展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三是坚持开放包容,做好全球南方团结自强的重要平台。继续挖掘“上合组织+”模式的潜力,积极与东盟、非盟、金砖机制、欧亚经济联盟、阿盟、海合会、南方共同市场等区域组织开展联动合作,不断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增强战略自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
顾炜:持续赋予“上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第一,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国家间合作的目标和需求。针对网络空间、大数据、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上合组织成员国要进一步达成合作协议,制定合作议程。第二,要准确把握时代脉络。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主题和脉络,部分潮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顺应并推动,反之则需要克服其负面影响。上合组织弘扬“上海精神”,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秩序公平正义。第三,要及时回应各方需求。上合组织各国采取共商原则,对每个国家提出的倡议都能够加以关注、接收和分析,以避免一叶障目的弊病,不断拓宽合作领域,补足合作短板,不仅为上合组织提供了新的合作动力,也丰富了合作内涵,凝聚了各国智慧。
进一步做实做强上合组织,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其一,明确目标,锚定站位。作为最大的区域组织,上合组织不仅要把本地区治理好,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上合力量”、为推动全球开放合作展现“上合担当”、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上合示范”、为捍卫国际公平正义采取“上合行动”。其二,开放包容做大总盘。上合组织不是封闭的小团体,不能加入上合组织的国家可以以“上合伙伴”的身份参与上合组织的活动。其三,强化制度架构建设。制度架构的建设和完善,将为上合组织自身发展提供确定性,推进机制化、常态化合作。其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天津峰会决定将上合组织观察员和对话伙伴合并为上合组织伙伴,进一步践行了平等协商的“上海精神”。未来上合组织应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这有助于把握发展方向。其五,上合组织立足本区域发展,在安全、经济、人文等多领域开展合作,维护了区域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天津峰会上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一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了实践指南。上合组织以本地区为基,践行四大全球倡议,在融通全球的同时,也将为本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