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根本基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发展的层面把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在最新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重要论断,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
在空间格局上,生态环境是决定城乡发展布局的重要因素,要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建设需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例如,杭州市自2003年8月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来,20多年持续建设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目前,西溪湿地的固碳能力可达40万吨,带动约15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内气温下降0.5℃~1.5℃,有效缓解城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相当于每天为城市节电10万~30万度、节水500~800吨。西溪湿地也吸引了众多高校、企业,形成休闲商业带、生态经济商务带等多个片区。而乡村建设需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在产业结构上,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我国拥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相关企业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3月,相关企业的四川宜宾工厂成为新能源产业首家零碳工厂。2023年4月该企业发布“零碳战略”,致力于成为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的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目前,其建成的多家零碳工厂已成为全球行业标杆。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
在生产方式上,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的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近年来,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鄂尔多斯市通过科技赋能积极改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在智能化煤矿、“5G+卡车”无人驾驶等创新方式提升了资源回收率。在新材料产业园,煤炭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聚烯烃产品。通过应用23项国际顶尖技术,每吨产品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15%。智能化、高端化、低碳化成为这一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突围”之路。
在生活方式上,要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以垃圾分类为例,2024年底上海市居住小区、单位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上海市除采取诸多管理措施外,还推动城市居民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如“沪尚回收”即是上海市政府打造的废旧物品统一回收品牌。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建设生态文明,还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在全球气候治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等事业上,中国作出重要贡献,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我们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我们坚信,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中华大地必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路子达,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