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王烁
在庆阳环县东北部的群山之中,甘肃公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二项目总包部正以“科技利刃”劈开地质难题。这里沟壑纵横,最大挖方高度达99米(约22层楼高),需开凿2座隧道、24座桥梁,土方量超千万立方米。如何在这片复杂地质中高效筑路?项目部以“智能监测+数字管控+装备升级”的三维体系,交出了一份“安全、高效、品质”的答卷。
由中国甘肃网联合甘肃公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推出的“百年品质公发路 畅行陇原筑通途”甘肃公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精品工程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甘肃公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二项目总包部,看科技筑就品质路。

直面困难:大山深处的“三高”挑战
华二高速标段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带,施工面临“三高”难题,首先高边坡:最大填土高度67.5米,挖方路堑高差达99米,滑坡风险极高。其次高填方,主线路基填方量达820万方,相当于填满4个标准足球场;再次高风险:隧道穿越富水区,桥梁跨越深谷,安全管控压力巨大。“传统施工方式在这里根本行不通,必须用科技手段破解地质密码。”项目总工郭胜指着地形图说道。
智能监测:给大山装上“电子眼睛”
为破解高边坡稳定性难题,项目部引入高边坡稳定性智能监测系统。基于物联网、北斗定位和太阳能供电,在边坡关键点位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表面位移、沉降数据。数据同步上传至云平台,当位移超过5毫米时自动触发预警,联动应急预案。同时,针对软基处理这一“隐蔽工程”,项目部采用北斗+物联网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压实度、含水率等数据,生成三维模型,实现“过程透明化、质量可追溯”。

装备升级: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
在隧道施工中,项目部构建起“五位一体”安全监控体系,视频监控:洞内全覆盖,实时捕捉施工动态;人员定位:通过电子标签追踪工人位置,防止误入危险区域;有害气体监测:24小时检测甲烷、一氧化碳浓度,超标自动报警;IP语音系统:洞内与指挥中心无缝对讲,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内;车辆识别:自动记录进出车辆,避免交通混乱。

更令人瞩目的是智慧梁场与钢筋笼智能加工中心。智慧梁场:采用移动式钢台座流水线,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模板状态、蒸养温湿度,AI摄像头自动识别违规操作,预制梁运输效率提升40%;钢筋笼智能加工中心:引进国内首台智能弯圆焊接一体机,实现主筋锯切、套丝、弯曲全自动化,钢筋笼制作精度达毫米级,日产量从30吨提升至80吨。

材料革命:让混凝土“更聪明”
项目部引进德通HZS120振动搅拌机,颠覆传统静力搅拌模式,通过高频振动使骨料与胶凝材料微观均质融合,混凝土强度提升15%-20%。
从“人盯人防”到“数字管控”,从“重体力”到“智能装备”,甘肃公发在华二项目中的科技实践,不仅破解了黄土高原的地质困局,更树立了西北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智能标杆”。正如总工郭胜所言:“我们筑的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座通向未来的‘科技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