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7月22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正式开展。展览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西泠印社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联合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承办。
展览展出200余件西泠印社社藏珍品,涵盖了书画、篆刻、金石拓本、印谱、印屏等多个门类的文物级精品,来自何震、西泠八家、吴让之、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叔同等赫赫名家,开创了西泠印社文人篆刻藏品大规模外展的先河。
孤山文脉,百年传承
西泠印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承载、记录了122年的印人、文人交往史。在时代变迁中,西泠印社中人存传统之文脉,继往圣之绝学。
2009年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泠印社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有“湖山最胜”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水天含黛、古渡画桥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人有感于印学之不振,矢志存亡继绝,发起创立了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宗旨,立下“因人传地地传人”的宏愿,奠定了其社团基石。122年来,在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七任社长引领下,西泠印社汇聚了无数艺林贤达,他们以金石为骨、书画为魂,共同铸就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堡垒。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出了从明清到近现代的社藏珍品,收藏序列完整,均出自“创社四君子”、历任社长等名家,是西泠印社传奇历程与深厚积淀的集中展现。”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文博副研究员馆员诸葛慧告诉记者,展览充分体现出“艺与学养并重”的治社之道与恒久魅力。
自西泠印社创立初期,社员间就有分享和捐赠藏品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国家的接管和保管。这些年来,随着印社活动的重启,众多捐赠者的无私奉献使藏品日益丰富,传承艺术与学术的深厚情谊。
丹青金石,君子风骨
本次展览分为六个展区,“君子风骨”“标领艺林”“群星璀璨”以书画作品为主,“文人篆刻”“金石拓本”“印谱”则以金石作品为主,系统梳理了西泠印社122年历程。
“君子风骨”展区聚焦“创社四君子”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的初心——他们捐地兴社、谦而不称长,以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奠定社基,展出的《设色百果图》《隶书八言联》等作品,尽显艺术与学养交融。
走进展厅,观众可以看到入口左侧四屏用色沉稳、古雅酣畅的四季花卉图,这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的《设色四季花卉图》。此四屏画中,以篆笔写花木主干,以草书作枝梢细节,施墨浑厚沉稳,浓淡干湿,怡然自得,将“诗书画印”四绝融于笔端。

吴昌硕 《设色四季花卉图》
同处“标领艺林”展区的还有沙孟海的《楷书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笔墨间刚柔并济,既承汉唐碑刻庄重,又融现代视觉思维,将“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信念凿入青石。
该板块展出七位历任社长的扛鼎之作,印证了“西泠印社社长”作为人文标杆的深厚底蕴。

沙孟海 楷书并篆额《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轴
在“创社四君子”和历任社长们的引领下,西泠印社以海纳百川、不囿地域门户的胸怀,汇聚了海内域外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之卓然大家。“群星璀璨”展区汇聚社员佳作,其中潘天寿《秃鹫图》以墨绘雄姿,画中秃鹫立于危崖,白眼睥睨,羽翼如刀劈斧斫,暗喻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孤傲。

潘天寿 《秃鷲图》
展览不仅是艺术珍品的集结,更是一部立体的印学发展史。“文人篆刻”展区内,从明代何震“程守之印”的爽利刀法,到清代西泠八家的切刀妙趣,再到吴昌硕“酸寒尉印”的钝刀沉雄,一脉相承又各开新境。
“吴昌硕在篆刻时结合冲刀、切刀的特点。切刀是他早年从浙派学习而来,冲刀则是从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处借鉴而来,金石间既有切刀的浑朴,也有冲刀的猛利、挺劲。”西泠印社会员邝以明介绍,吴昌硕“酸寒尉印”为秦汉凿印,印石上的线条有不同程度的粗细波折,体现出吴昌硕特有风貌的用刀特点。

吴昌硕 “酸寒尉印”
汉碑归藏,湖山永驻
随着金石学的研究的深入,金石器物传拓也日益成为学者实践、探索与研究的一门重要学问与艺术。此次展览遴选了数件各具特色的全形拓、博古清供、金石拓本,其中汉《三老碑》《六舟拓绘菊花博古图》旧拓等均为难得一见的精品。
此次展出的汉《三老碑》拓本为1947年恢复印社活动、补行创社四十周年纪念所拓。由韩登安篆书题名,丁辅之、唐源邺、张石园等名家均留下题跋观款,是西泠印社早期历史的珍贵见证。

汉《三老碑》旧拓
汉《三老碑》主要记录东汉建武年间一位名“通”的地方官“三老”(掌管教化的荣誉尊衔,无行政权和俸禄)和祖孙三代的名字(讳)及其逝世的日子(忌日),旨在让后代子孙尊祖敬宗,迄今已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清咸丰年间,《三老碑》在浙江余姚的客星山出土,碑额断缺,后人根据碑刻内容予以命名“三老碑”。
1919年,镇江人陈渭泉访得《三老碑》,以3000大洋购得后辗转运至上海,待价而沽。1921年,日本商人欲以重金收购,西泠印社丁辅之得知消息后赶赴上海,与社长吴昌硕紧急商议,呼请同乡协力“醵金(集资)赎之”“大雅宏达,共成斯举”。
名流闻风响应,吴昌硕、倪墨耕、何诗孙、陆廉夫等西泠印社同仁各捐献书画印谱10件、古画30件,举行义卖。不到一个月,65人共集资11270元,其中8000元向陈渭泉赎碑,3270元后用于筑室收藏。
1922年7月,《三老碑》运至杭州后,“择西湖孤山之阳,西泠印社隙地”,建造“三老石室”,连同社藏北魏、元至明墓志石刻及摹刻宋拓先秦石鼓10枚,一并永久保存。吴昌硕特撰《汉三老石室记》,志述其事,著诗以赞:“三老神碑去复还,长教灵气壮湖山。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留汉土斑。”
《三老碑》入藏西泠印社,为印学研究保存了实物依据,见证了印社先贤大师为保护祖国文物,凝聚社会力量护宝、藏宝、展宝的文化义举,是西泠精神的生动写照。
岭表江南,活化传统
此次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与122年大社西泠印社携手,不仅是岭南同江南文化的一次深情对话,广州与杭州双城的友好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联动,更是以“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活化”的信念,让金石艺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翰墨长青,金石永固,中华文化的传承从非固守,而是如珠江潮涌,在守正创新中奔涌向前。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设置了两大沉浸式打卡点:位于一至二层过渡空间的“光的盒子”通过投影,将西泠印社经典印章元素艺术化、抽象化处理,营造一个光影交织、充满金石韵味的过渡空间,引导观众步入更深层的艺术殿堂;二层的“拾古”空间,将复刻杭州孤山西泠印社标志性的石坊门,让观众仿佛瞬间穿越至西湖孤山,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泠印社“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的景致。
据悉,展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1号厅展出,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20日,分两期推出,第一期7月20日至9月7日,第二期9月9日至10月20日,将有部分精彩作品轮换。其间将举办艺博院西泠印社展主题系列公教活动,含讲座、研学、音乐会、市集等。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视频|记者 梁善茵 实习生 陈泓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