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今年“三伏” 30天黄金期教你祛湿补气安然度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7:00:00    

7月20日,今年“三伏”的大幕正式开启,全国多地将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三伏”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段,也是一年中一个关键的养生时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三伏”是10年来首个“短版”三伏天。虽然时长缩短,但养生价值丝毫不减,更要好好把握这个养生时机。民间素有“三伏养生”“冬病夏治”的智慧,此时应该如何养生?

优选清补祛湿食材

面对三伏天的“湿热交蒸”,人体易出现暑热伤津、湿困脾胃、阳气耗散等问题。此时饮食需把握防暑热、排湿浊、护脾胃、养阳气几个关键。

在食材选择上,鸭肉堪称夏季清补的佳品,其性凉味甘,富含优质蛋白和易于代谢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民间也素有“大暑老鸭胜补药”之说。经典的冬瓜薏米炖老鸭汤便是绝妙搭配:冬瓜有助于抑制脂肪堆积;薏米擅长利水渗湿;老鸭滋阴。三者结合能有效祛除体内湿气,缓解夏季乏力。

在三伏天,羊肉也是很好的选择,俗话说: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伏天吃羊肉、喝羊肉汤,能够通过发汗,排除掉体内的湿气寒气,提高免疫力。

此外,如三文鱼、鲈鱼等深海鱼类也值得推荐,它们富含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炎、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对降低夏季中暑风险颇有助益。

瓜果豆类更是三伏天不可或缺的养生主角。家中常备“三瓜三豆”——即冬瓜、丝瓜、苦瓜和绿豆、赤小豆、黑豆,益处多多。冬瓜含水量极高,堪称“天然补水站”,连皮烹煮利水效果更佳。丝瓜则可谓是夏日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好帮手”,能帮助消暑利肠、祛风化痰。民间自古便有“苦夏吃瓜”之说。三伏天里,人体容易出现内火较旺的情况,适当吃苦味食物有助于清热泻火,此时食用苦瓜不仅能清热解暑,还有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效果。

至于豆类,绿豆、赤小豆、黑豆组合而成的“三豆汤”则是经典的消暑饮品:绿豆清热解暑,赤小豆利水消肿,黑豆补肾益脾,三者互相配合,解暑而不伤脾胃,是应对湿热天气的智慧之选。

严守饮食禁忌

三伏天的饮食禁忌尤为重要,遵循“三不吃”原则可有效减少不适。

忌寒凉伤阳:直接食用冰镇饮品、生冷瓜果会强烈刺激胃肠,导致血管收缩痉挛,夏季高发的肠胃炎多与此有关。冰箱取出的西瓜应室温放置片刻再吃。性寒的海鲜如螃蟹、生蚝等也应适量,在烹饪时搭配姜、紫苏或蘸食姜醋汁可中和寒性。

忌肥甘厚味:高温下人体消化脂肪能力下降。油腻食物如红烧肉、炸鸡等,不仅会加重脾胃负担,其消化过程还可能会减少体表血流,影响散热。高温烧烤易产生多环芳烃等有害物,建议改用卤制等温和方式,并善用八角、桂皮等香料促进消化。

忌变质风险:高温会加速食物腐败。凉拌菜在室温下放置几小时,细菌就可能大量超标。隔夜凉菜、散装熟食风险尤高。三伏饮食务必确保新鲜,注意卫生,食物开袋后应尽快食用完毕。

分时段调养策略

三伏养生还需根据其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微调。

初伏(7月20日—29日):此时重在防暑护阳。初伏地表热量开始累积,人体阳气浮于体表,脾胃偏弱,容易“外热内虚”。可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芥菜等,能清热降气、解暑祛湿,但脾胃虚寒者不宜贪多。推荐汤品有清热的绿豆百合汤、利湿的冬瓜排骨汤,体质虚寒者可加党参、姜片食用。

中伏(7月30日—8月8日):此时湿热最盛,应当持续防暑并加强祛湿。饮食宜清淡,减少摄入油腻、辛辣、甜腻食物,可增加薏米、赤小豆、山药、莲子、芡实的摄入,经典的健脾祛湿“四神汤”就是中伏不错的选择。

末伏(8月9日—18日):此时暑热渐退,需开始为向秋季过渡做准备。饮食上在继续健脾祛湿的同时,可适当添加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等,为秋季养肺打下基础。

虽然今年三伏时间缩短,但湿热更甚,对我们的身体是个不小的挑战。记住核心要点:优选清补祛湿的食材,严守“三不吃”饮食禁忌,并把握初伏防暑护阳、中伏祛湿为主、末伏润燥过渡的分时段调养策略。掌握这些饮食智慧,就能有效对抗暑热湿气,呵护脾胃,安然度过这段酷暑时光。

看完这篇攻略,你最想尝试哪一道祛湿补气的食谱?或者你有什么私藏的“三伏天养生秘方”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选择和经验,让我们一起健康度夏!

(戴琪瑶)

来源:央视新闻、央视网、澎湃新闻、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