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记忆“赤脚医生”凝聚珍贵历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10:15:00    

“赤脚医生”这个特殊的名字,是中国农村卫生改革的重要历史见证。据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老“赤脚医生 ”刘国甫(今年80岁)讲,他是1964年4月进当时的大队卫生所的。1965年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白天干活,晚上看病。

“赤脚医生”来历的背景

据了解,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同身边医务工作人员谈话时提到,我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但广大农民的医疗得不到保障,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应该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到农村。对此,卫生部于当年9月3日提交了《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报告指出:高级卫生人员69%在城市,只有31%在县和县以下,其中县以下仅占10%,全国卫生事业费9亿3千余万元中,5亿多农民仅使用2亿5千余万元占27%,医疗资源关乎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它具有其内在的公共性与普惠性,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般生产资料进行空间集中配置。过度地向城市倾斜,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供给长期地处于短缺。出现很大的城乡差别,与社会主义制度所强调的全民健康覆盖和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形成了深刻的矛盾。

“赤脚医生”产生

由于在资源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怎样才能缓解亿万农民看病难、用药难的问题,成了合作医疗和卫生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探索实践中,半农半医的医生群体应运而生了,他们生产生活在农村、以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服务在基层农村,迅速成长为维系合作医疗制度运转的关键力量。

“赤脚医生”生在农村,服务在家园,乡里乡亲,熟悉村情村貌等。这些促使他们在推广初级卫生保健,实施预防为主策略,深入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以及普及中医药知识等方面,担当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构筑了当年中国农村医药卫生网络中最具特色且最活跃的“毛细血管”系统。它的出现与成长,深刻反映了将广泛的政治动员与具体的基层医疗诉求相结合所产生的制度创造力。

据老“赤脚医生”刘国甫讲,当年全国都在向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的王桂珍学习,她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后,背着印有红十字的药箱回到了家乡,她白天劳动,晚上出诊,用最基础的药品和针灸技术,解决了村民的常见病痛。

1968年夏,上海《文汇报》在重要位置上发表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调查报告。当年的《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

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按此思路,全国各地在县一级成立人民医院,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在大队(村级)设立了卫生室(所),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从此,农民有个头痛脑热,再不用远去公社或者县城去治疗了,在劳动中受到一般创伤也能得到及时治疗。为什么叫“赤脚医生”一是半农半医的工作特点;二是常常赤脚下田劳动后直接为村民看病而得名。

以小刘寨村为例,由于小刘寨村地理位置特殊,即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群众看病很不方便,特别是北边和南边的几个生队,离大队卫生所比较远,针对此问题,当时的大队党支部决定,为群众解决问题,按地理位置,将16个生产队划分成三个大片。即北岗片(由陈家门、巴家门、李家门、侯家门、张家门、周家门、翟家门)7个生产队组成了一个片,并配置一名“赤脚医生”,医生所在的生产队也比较适中,即陈家门生产队。中片由(兴王岗、竹园沟、小刘寨、三岔口、宫家门)五个生产队组成,由于该片人口多,在竹园沟生产队、三岔口生产队各配置一名“赤脚医生”。南片由(于家湾、苟头窝、长沟、孙家门)4个生产队组成。在适中的于家湾生产队配置一名“赤脚医生”。这样全大队当时共有4名“赤脚医生”,他们分批到县医院进行实习学习业务技术。这样就很方便群众就医了,特别是晚上,卫生所每晚有一名医生值班,其余3名医生在其家里负责本片值班,若晚上有人需看病,所在片的医生就近去看病开处方,然后由家人到卫生所去拿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就医,减少了很多痛苦和不便,很受百姓的欢迎和领导的肯定,此办法当时还在全县号召推广学习,至今该村还保留着这一好的做法。

提高“赤脚医生”水平,催生农村合作医疗制。

为了提高广大“赤脚医生”的业务水平,许多城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下乡到农村去,在为群众看病的同时,还要手把手地为“赤脚医生”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还有就是让“赤脚医生”到县级以上医院去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如小刘寨大队的刘国甫他们分批次到县医院进行学习,据了解1968年湖北一名“赤脚医生”叫覃祥官的,他通过调查摸底,探索出了一种组织农民办合作医疗。其办法是依靠集体力量,即从集体公益金中每人拿5角钱作为医疗基金。农民每人每年交一元钱,除个别因痼疾缠身需常年吃药的人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的挂号费,吃药就不要钱了。

1968年11月30日,中央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后,专门给毛主席写了一个报告,毛主席看了报告后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合作医疗好”,批示推广合作医疗,自此“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广大农村大地全面铺开。1969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庆典上,有近千名肩背着药箱、背负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年轻农村姑娘组成的“赤脚医生”方队,她们高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队列前面是一个特制的轮车,上面载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5个大字,队伍整齐地通过城楼下的长安街。方队代表着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赤脚医生”。到1977年,全国“赤脚医生”队伍已达180万人,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大改变。小刘寨村也一样,村卫生所到77年已有4名医务人员。“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很受百姓欢迎。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推开, 工分计酬的方式不存在了。“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难以生存。1985年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到1988年“赤脚医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原来的“赤脚医生”经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

不可否认,“赤脚医生”在二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方便了百姓,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其深入农村基层,在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治疗,疫苗接种及母婴保健等工作,显著降低了农村传染病和发病率,提升了基础健康水平。让广大群众以低成本获得基础医疗保障。“赤脚医生”开创了低成本覆盖的基层医疗模式,推动了医疗公平。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典范”,为全球初级卫生健康提供了中国方案。

“赤脚医生”虽已经不存在了,但仍为当代医疗卫生事业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重视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培养,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注重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方便百姓就医,及时减少痛苦,让更多人享受优质便携的基本医疗服务。今天作者访问了很多上年级的老人,提及当年的“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及划片配置“赤脚医生”的做法,他(她)们都记忆犹新,称赞当年的“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及划片配置“赤脚医生”的做法,为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减少了很多痛苦,很受百姓欢迎,回忆一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一段历史。

(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