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的一则“打假声明”引发关注。声明直指网络平台上一批未经授权却冒用“南京铁道招考网”等校名的新媒体账号,这些账号以“校园墙”“招考网”“升学规划”等名义,发布虚假信息、开展过度商业推广,不仅误导师生家长,更损害学校声誉、扰乱网络秩序。
而在此前,全国各地部分高校也有类似的打假声明发布。这些冒用高校名义的“马甲账号”,其危害绝非“蹭热度”那么简单。
“李鬼们”精准拿捏了特定群体的信息刚需。考生和家长对招生政策、志愿填报、升学规划的信息需求迫切,却未必清楚官方渠道的具体入口;部分学生对校园生活资讯的好奇,也可能让“校园墙”“表白墙”类账号有机可乘。这些账号以“官方授权”“内部渠道”为噱头,夹杂着虚假培训广告、不实政策解读时,公众很容易因“高校背书”的错觉放松警惕,最终可能遭遇诈骗、经济损失,甚至错过正规升学机会。
于是,高校品牌的“公信力溢价”成了被觊觎的“唐僧肉”。在公众认知中,高校是权威、可信的象征,这种信任度恰恰被不法分子利用。对网络生态而言,这类账号是信息污染的“污染源”。网络空间的健康运转,依赖于信息的真实性与传播的规范性。当冒用高校名义的账号凭借校名背书“浑水摸鱼”,不仅会挤压官方信息的传播空间,更会加剧“信息雾霾”——公众在真假难辨的信息中疲于甄别,最终可能对网络信息产生普遍怀疑,削弱整个社会的信息信任基础。
网络平台监管的缺位,是虚假账号野蛮生长的关键温床。为何这些打着学校官方旗号的账号能轻易注册并长期活跃?平台身份审核机制的粗疏与反应迟缓难辞其咎。相较于对明星八卦或热点事件中“不当言论”的快速处置,平台对教育类、校园类账号的认证门槛与日常巡查往往存在盲区。此类账号常游走于“名称擦边球”的灰色地带,判定模糊给了冒名者可乘之机。平台若不能建立更智能、更主动的识别机制,仅靠“举报—处理”的被动模式,无异于在数字丛林中放任假冒伪劣的毒草蔓延。
而高校官方被仿冒的遭遇,更映射了高等教育院校在品牌保护上的集体性脆弱。不法分子深谙此道,利用信息不对称,将职校品牌视为易于“复制”的目标。此次声明中详列的账号类型——从“专转本培训”到“升学规划”,恰恰利用了社会对升学路径的普遍焦虑与信息渴求。这客观上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提升,却也暴露了其品牌保护机制的不成熟。高等院校需投入更多资源构建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体系,同时主动出击,提升自身品牌的公众认知壁垒。
面对这场“李逵与李鬼”的较量,高校的声明是必要的自卫,但更需多方合力构建长效防线。学校应化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一方面,持续加强官方新媒体矩阵建设,让真实、权威的声音覆盖更广,挤压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需与网信、公安等部门紧密协作,固定证据,对恶意侵权及诈骗行为追究到底。网络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对涉及院校名称的账号提高认证门槛,实施名称关键词库的动态筛查,建立针对“教育招生”等高风险领域的特别审核机制,并对确认的仿冒账号予以快速封禁与信息公示。
网络平台需履行“守门人”责任,抬高“高校马甲”的注册门槛。平台应建立“高校名称使用审核机制”,对含“××大学”“××学院”等关键词的账号,要求注册者提供高校授权证明;对已存在的账号,应开展回溯性核查,对无法提供证明的予以限流、封号处理。同时,可与教育部门、高校建立联动机制,由高校定期反馈虚假账号线索,形成“发现—处置”的快速通道。
这场与虚假账号的博弈,不仅关乎一所学校的声誉,更攸关万千学子与家庭的前途福祉,亦是对网络空间清朗生态的一次严肃叩问。只有当学校筑牢防线、平台压实责任、监管重拳出击,方能让官方之名不再蒙尘,使所有教育净土都能在数字洪流中巍然屹立——让知识与诚信的光芒,永远穿透虚假的迷雾。
来源:交汇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