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成都温江:校院企地协同创新 和美乡村科创赋能孕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19:03:00    

红星新闻网(记者 覃霞)7月1日报道仲夏时节,正是品尝鲜嫩玉米的黄金期。位于温江万春镇高山村的川农牛科创农庄核心区,30多亩鲜食玉米——川农牛·黑甜玉分批成熟,川农牛种业公司组织采摘、销售,将这款与众不同的玉米端上市民餐桌。

川农牛科创农庄,是四川农业大学与万春镇高山村共建的校地合作载体,通过这个科创载体,科研资源、龙头企业、专家人才聚合到高山村,将这里作为试验田,对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持续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

覆盖高山村的温江农业科技园,作为成都市唯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肩负着代表四川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任务。打造多方共享的科创乡村生态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温江增强农业现代化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之一。

校院企地协同 创新科研转化全产业链

2017年,四川农业大学牵头,联合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特驱投资集团五方共建了一个发展共同体——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产研院”),瞄准现代都市农业、数字农业、科创服务业三大主攻方向,以平台聚合创新资源,以科创赋能农业产业,打造了“川农牛”品牌,而川农牛科创农庄是该品牌的示范载体。

据悉,川农牛科创农庄稻田里种下的水稻名叫“红香糯”,是四川川农牛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共同选育的品种,也是四川全省首个有色带香型杂交糯稻新品种;距离红香糯稻田不远的一块沃田里,一种新选育的“黑甜玉”玉米作物长势正盛,这种玉米也被称之为鲜食玉米,不用蒸煮,生食口感脆甜,营养丰富。

这两款农业单品已在市场上成为“爆款”,得益于产研院在温江探索建立的“1+N+1+3”(1个品种,聚集N个专家,建1个品种研发平台,孵化3家经营主体)农业科技研发转化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

“以黑甜玉为例,该品种的选育由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卢艳丽教授发起,她本身从事相关的研究,她有这个品种的理念,就利用自身和高校院所资源,把全国研究玉米的专家汇集起来,建立鲜食玉米的研发平台。”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周伦理介绍,研发和试种完成后,依托产研院平台,专家团队提供技术等资源支持,孵化3家经营主体进行联合转化,让实验室里的科技成为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

记者了解到,这款黑甜玉鲜食玉米也是川农牛打造的“大单品”之一,目前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0万亩,供应至盒马鲜生、山姆会员店等商超渠道,年产值达2亿元左右。

黑甜玉的产业之路,是温江“1+N+1+3”农业科技研发转化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的一个微面。2024年,依托产研院和川农牛科创农庄,共开发形成川农牛红香糯、川农牛黑甜玉系列产品10余个,川农牛科创农庄模式已推广复制到成都及周边多个区县,产研院计划在明年内累计研发转化120个大单品、孵化360个经营主体。

品牌效应释放 集体经济共享创新红利

“过去种地就是看天吃饭,年年辛苦,赚得却不多。但现在不一样了,我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后,不但不用操心,还能分红,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刘大哥笑着说道。

事实上,川农牛科创农庄所在的位置。之前曾是高山村一处废弃的养猪场,2018年,在温江区相关部门和万春镇的支持下,高山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其以“投改股”模式,与川农大共建起这座校地深度合作的载体,村集体经济每年都有20万元的保底收入。与此同时,将科创载体建在村里,也让农田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

作为温江区打造“天府粮仓”的核心区域,高山村借助种业振兴契机,通过“化零为整”的规模化流转,建成了670亩集中连片的科技示范基地,不仅形成了“温江大蒜”等响亮品牌,选种育种技术的攻关,也让高山村水稻亩均产值提升了5%~15%,让稻田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目前,高山村农业科创示范基地面积已拓展至15000亩,累计开展180余项优质粮菜特色新品种示范种植。

“川农牛红香糯、象牙香等水稻质优价优,面对高品质、高经济效益的水稻,以及家门口专家的技术指导,这几年村里的种植大户明显多了起来。”高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颜泽菊告诉记者,为了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链接市场,高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成立公司,通过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现了优质农产品试种、生产、加工、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的全产业链。

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成果汇聚产生的品牌效应,也吸聚着一批文旅产业项目落地高山村,如科农in智慧农业中心、榜样青年CSA共享社区、见山24h留灯书屋等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场景,正与现代化农业融合形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消费场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到高山村创业,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

(图/张志强)